《合集》6507﹑31770《金文编》283页“散”字偏旁《侯马盟书》339页“腹”字偏旁《古玺》90页“肌”字偏旁《古玺》90页“胔”字偏旁《说文》87页《睡甲》60页《甲金篆》261页
象形字。“肉”字初文本像肉块横放之形,西周时字形像肌肉纹理的部分繁化作两笔。春秋以后“肉”字写法由横势转为纵势,至汉代像肌理的两画渐因屈曲而各作两笔书写,而成为今字。“肉”字初文与“月”字形似,隶变以后作为偏旁的“肉”多与“月”字混同(“胔”等少数字例外)。“肉”本义为指供食用的动物肉。《说文》:“肉,胾肉。象形。”段玉裁注:“下文曰‘胾,大脔也’,谓鸟兽之肉……而制人体之字,用肉为偏旁,是亦假借也。人曰肌,鸟兽曰肉。此其分别也。”其实,《说文》释“肌”为“肉也”,可见“肉”﹑“肌”对言则异,散言则通,人肌亦可谓“肉”。甲骨文中“肉”有用其本义例,如《合集》6507:“乎取肉?”(叫人取肉吗?)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公赐之食,食舍肉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可食肉矣。”“肉”皆用其本义,指供人食用的动物肉。“肉”又为人的肌肉﹑脂肪和皮肤的统称,亦专指肌肉。《管子·水地》:“五藏已具,而后生肉。”《庄子·至乐》:“为子骨肉肌肤。”引申之,蔬菜瓜果的可食部分亦称“肉”。汉蔡邕《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》:“嚼枣肉以哺之。”另外,“肉”还可用于无生命之物。中间有孔的环状体的周边亦称“肉”。《尔雅·释器》:“肉倍好谓之璧。”(玉环边比孔大一倍的叫璧)《汉书·律历志》“令之肉倍好者”之肉指的是秤权。(严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