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ān溪纽、真部;溪纽、山韵、苦闲切。
xián匣纽、真部;匣纽、先韵、胡田切。
qìn溪纽、真部;溪纽、震韵、去刃切。
《甲文编》129页《金文编》204页《战文编》188页《汉语字形表》117页《类编》185页《说文》65页《篆隶表》202页
会意兼形声字。商代甲骨文从又从臣,臣亦声。表意偏旁又是手的象形,表示臤字本义与手有关。形旁兼声旁臣是竖目的象形,代表着战俘﹑奴仆,此种人恭顺俯首,故目竖。臣表示臤字本义与奴仆有关,且表声(臤与臣皆真部)。甲骨文臤手指或贴近眼珠,或手指刺入眼珠内,会牵引意,盖掔(qiān)之初文。西周到战国承继商代结构从又从臣而成为主流写法,不过战国时竖目的臣已开始作﹑,不大象形,且贴近或嵌入眼珠内的手指都不见,又与目相对分离。非主流写法则又上加某种工具,作形(或释为“殳”);或臣字上部弯曲成人作,或又作寸,或臣字繁化作,或臣左又右的平列结构变成臣上寸下()﹑又上臣下()的竖列结构。《说文》据主流结构加以厘定,楷书作臤,主要是笔势变化。本义为牵引。此义盖初时用臤,后乃用掔,每假“牵”表示。《公羊传·僖公二年》:“虞公抱玉牵马而至。”陆德明释文谓牵“本又作掔”。以上读qiān。《说文》谓“古文以为贤字”。金文中的“臤父丁”﹑“臤父辛”﹑“臤且丁”等皆读xián。郭店楚简《五行》:“明则见臤人。”汉校官碑:“亲臤宝智,师臤作朋。”臤亦读xián。又用作人名,读qìn。《公羊传·成公四年》:“郑伯臤卒。”(《左传》作“坚”,《穀梁传》作“贤”)(张标)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