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è明纽、月部;明纽、屑韵、莫结切。
《甲文编》162﹑181页《续甲》56页《金文编》260~261页《古文典》958页《汉语字形表》145页《说文》77页《隶辨》697~698页
形声字。商代甲骨文作从戈(或从䇂),眉声。形旁戈为兵器之象(䇂为兵器或刑具之象),表示蔑的本义与械器的使用有关。声旁眉是人目上眉之象,于蔑表音,蔑与眉并为明纽﹑月脂旁对转。蔑的远源﹑声首是目,近源﹑准声首是眉。商代甲骨文眉字从目(从人),上有眉毛,目亦声,其与构件戈(或䇂)结合而为蔑。甲骨文已有蔑字,戈(或䇂)处于下位,兵器的锐刺左向或右向皆有;眉处于上位,由人﹑目﹑眉毛三部分组成,人或作女,眉毛作﹑﹑者并有之。西周时形旁作“䇂”的不见,绝大多数作“戈”,个别的作“戊”(,亦兵器,属于形义俱近偏旁的更替)。此时最主要的变化是声旁眉上的眉毛变作像羊角歧出的卝﹑或,有的甚至略去“人”,完全变成𥄕声,作(个别的增加形旁木,构意不明)。𥄕与眉属于音近偏旁的更替,二者并为明纽﹑月脂旁对转。战国时绝大多数的“𥄕”已与下部的“人”分割开来,“人”开始与“戈”结合。至小篆,《说文》整理作从𥄕﹑从戍,属于理据重构。实际上当是从戈﹑𥄕声,繁体作声,声是眉声的转换。隶变后楷书作蔑。甲骨文通“微”,小。《殷虚书契后编》下37.7:“戊寅卜,夬贞:雨其蔑?”人名。殷旧臣。《小屯·殷虚文字乙编》4330:“勿尞于契?卅牛于黄尹?㞢于蔑?”女巫,或以为即《山海经》之“女”。《前编》1.52.3:“㞢(侑祭)伐于黄尹?亦㞢于蔑?”金文中“蔑曆”多连用,表示天子诸侯对下属的褒奖。競卣:“競蔑曆。”有时将人名夹在蔑曆之间,仍是褒奖义。競簋:“白屖父蔑御史競曆。”通“灭”,消灭。《易·剥》:“剥床以足,蔑贞,凶。”释文:“荀(爽)作灭。”引申指无。《诗·大雅·板》:“丧乱蔑资,曾莫惠我师。”引申指末。《逸周书·祭公》:“兹申予小子追学于文﹑武之蔑。”引申表否定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宁事齐楚,有亡而已,蔑从晋矣。”通“䁾”,眼眶红肿。战国宋玉《风赋》:“中唇为胗,得目为蔑。”通“眜”,人名。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:“晋先蔑奔秦。”《公羊传》作“眜”。(张标)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