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uó见纽、铎部;见纽、陌韵、古伯切。
《合集》30998《金文编》222页《金文编》335~336页《说文》103页《汉印徵》卷5,8页《隶辨》720页《甲金篆》317页
会意字。初文从攴从虎,会格击猛兽之意。“虢”字出现于商代,但甲骨卜辞仅一见。西周初期字形与甲骨文所见相同,至穆王时期录伯簋字,“攴”形移左,“虎”形移右,成为此后左右结构主流。其后,在“攴”上方又增一“爪”(手)形,自此,原“攴”形逐渐脱节,表现为上“”下“又”二形,“”形游移失所。随之或失落“”形,全字左侧遂成从“𠬪”之势。小篆于“𠬪”下增短画而变作“寽”,《说文》遂解作“寽声”,与初文不合。汉印篆文却在“𠬪”形中间有一“”形,极似“”形旋转90度的变化,或在“𠬪”形中夹一短横,也似“”形之省变。因此,汉印二篆是直承先秦的(目前未见春秋战国古文字字形)。本义是格击猛兽,引申为格斗﹑打击。见于《说文》的“挌”﹑见于《广雅》《广韵》的“𢼛”都应是“虢”的晚出形声字。但“虢”本义及近引申义在所见文献中都借用“格”字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帝纣资辨捷疾,闻见甚敏,材力过人,手格猛兽。”“虢”在西周金文中假借作“鞹(鞟)”(kuò,去毛的熟皮)。西周录伯簋“朱虢靳”,是用染成红色的皮革制作的马具。“虢”在西周金文中主要写国名,典籍承之。(金国泰)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