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Images/ziyuan/pu/20134204zf20.png)
《战文编》116页《金文编》112页《说文》43页《甲金篆》123页《合集》14001正《汗简》5页
会意字。从彳,从夂(倒足形),从日。《说文》:“𢓴,却也。一曰行迟也。从彳,从日,从夂。”战国时期多从辵,彳与辵为义近形符,古文字中常通。战国文字“夂”下或繁加一“口”凑成“各”字。《说文》小篆从彳,古文从辵,或体则从彳﹑从内。甲骨文中已出现从止﹑从内的𨓤,至战国时期变为从辵,从内。《说文》正篆﹑古文﹑或体在汉代皆有承袭,不过
下面的“夂”或讹变似“匕”形,所以
后世就变形为“艮”。《说文》正篆以及或体后世渐废,今统作“退”。退本义为后退。《易·乾》:“知进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丧,其唯圣人乎!”引申为离去。《老子》第八章:“功成名遂身退,天之道。”由此引申出谦让之义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夫子践位则退。”韦昭注:“退,谦退也。”由本义还引申有返回﹑退还﹑脱去﹑衰减﹑畏缩﹑改悔等意义。或用同“褪”,如“退色”。(师玉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