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甲文编》367页《金文编》618页《战文编》595页《说文》177页《篆隶表》617页
形声字。《说文》:“視,瞻也。从見﹑示。,古文视。,亦古文视。”段玉裁注:“目部曰:瞻,临视也。视不必皆临,则瞻与视小别矣。浑言不别也。”又“見”字下注云:“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,听而不闻者,浑言之则视与见﹑闻与听一也。”饶炯部首订:“对文则用目及物曰视,物来遇目曰见,《礼记·大学》云:‘视而不见。’《中庸》曰:‘视之而不见。’皆是也。散文则视亦为见。”徐灏段注笺:“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与字之本义无涉,段说支离已甚,目所睹为见。因有见在之称。”见字在甲骨文中用为觐见﹑监视﹑献物等义,视在甲骨文﹑西周金文中用为侦视(侦察)﹑视事等词义。在甲骨文﹑西周金文中见﹑视二字在形体和用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。主动去看某物为视(但不一定能看到),看到某物为见(但不一定主动去看),这是二字的主要区别。段注﹑饶炯之说是对的。见和视的形体从甲骨文至战国文字都是有区别的。详见裘锡圭《甲骨文中的见与视》。视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本为象形字,一直到战国楚简文字中如此,但在西周早期金文中何尊铭文就已经出现视字的形声字结构作𬡼(见上列字形表3),从見(原作
),至春秋战国之交的晋侯马盟书作𬡼(见字作
),《说文》视字古文眂即𬡼形之省。从示旁之视字最早见于秦代古玺文和睡虎地秦墓竹简,这样的形体属于秦系文字,最晚应产生于战国时代。《说文》古文应即视形之省。见与视二字形体的混同最迟当在春秋战国,正因为二字混同,才有从示旁之视字形体产生。见﹑视二字在词义用法上从甲骨文开始就不同,一直到后代文献中仍然如此。(周宝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