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类编》182﹑79页《楚系简帛》264页《说文》67页《汉印徵》卷3,20页《隶辨》85页
会意兼形声字。从攴,尃声(尃亦表意)。形旁为手持器械之象,表示敷字本义与治事有关;形旁兼声旁尃为从寸甫声之形声字,其本义为布施,表示敷之本义与布施相关且表声,敷与尃声韵并同。尃初用作敷,后为造专字。战国时最先出现的敷字,声旁尃中的构件是从又甫声,后又易为寸(属于音义皆近形旁的通用),此种结构为《说文》采纳而后成为主流写法。隶变时攴或作殳﹑欠,但都没进入主流。楷书作𢾭,是小篆的笔势写法。俗作敷,易构件寸为方,无理据,但由于使用广,被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》收录为正体。《说文》本义是“𢻱”(施),即布施﹑施与。《书·周官》:“司徒掌邦教,敷五典。”孔传:“布五常之教。”《书·康王之诰》:“戡定厥功,用敷遗后人休。”孔传:“用布遗后人之美,言施及子孙无穷。”通“普”,普遍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翕受敷施,九德咸事。”《史记·夏本纪》作“普”。通“捕”,抓捕。《包山楚简》2.142:“小人𨟻(将)𢾭之。”又2.144:“州人𨟻𢾭小人。”(张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