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:

 

汉字
字源

zhēn端纽、耕部;知纽、清韵、陟盈切。

《甲文编》148~149页《类编》324页《金文编》225页《古文典》793~794页《睡甲》49页《说文》69页

形声字。殷商甲骨文作从卜,鼎声。形旁卜像兆坼纵横,表示贞字本义与卜兆有关。声旁鼎为食器之象,于贞表音,贞与鼎同为端纽耕部。鼎为贞的源头﹑声首与初文。甲骨文中鼎字大量地被借用作贞,其前辞的固定格式“某某卜某贞”﹑“某某卜贞”﹑“某某卜,在某贞”等都离不开贞,后来才为造专字鼑。《说文》所谓“籀文以鼎为贞”正反映了古初借用﹑后来分化的事实。鼑字最先见于商代,就是在鼎上加上形旁卜,此后西周甲骨文﹑金文﹑春秋金文都接受了此种结构。战国时主流结构的最大变化是声旁鼎远离象形,简化,由原来的鼎声变成鼎省声。声旁鼎演变的大致轨迹是:,即由鼎变贝,贝就是鼎声之省。非主流变化也是在这种演变大势下进行的。鼎或作(鼎足近似为皿),或作,或成贝形(复加金为形旁)。《说文》整理为从卜从贝,实际贝是由鼎省变而成,表示鼎声。楷书作貞,简化作贞。《说文》本义是卜问,商代甲骨文多借鼎表示。《合集》39533:“贞:㞢(侑,祭名)九伐(一个人牲称一伐),卯九牛?”又39584:“韦贞:酒(酎,zhòu,祭名)于且辛?”周代用鼑。《周原甲骨》:“宗(主祭官)鼑:王其(敬敷)成唐,鼎(当)执杀二女?”后世多用贞。《包山竹简》有一习见语即“恒贞吉”。问事之正曰贞,引申有正义。郭店楚简《老子》乙本:“攸(修)之身,丌(其)德乃贞。”马王堆帛书《称》:“贞良而亡。”通“”,夯筑土墙用的立木。云梦秦简《秦律十八种·司空》:“县﹑都官用贞﹑栽(夯筑土墙用的长板)为傰(棚)(编联起来的木板称棚牏)。”通“”,方正,纯正。《郭店楚简·缁衣》:“情(靖)共尔立(位),好氏(是)(正)(直)。”先秦鼑字出现后,又借用为“鼎”。中山王󼢲鼎:“中山王󼢲(作)鼑于铭。”《信阳楚简》2.014:“一湯(鼑)。”(张标)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4 18:46: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