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郭店》99页《说文》131页《篆隶表》421页
形声字。从貝,戔(cán)声。本义指价格低,与“贵”相对。《说文》:“賤,贾(价)少也。”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国之诸市,屦賤踊贵。”汉桓宽《盐铁论·本议》:“賤即买,贵即卖。”引申指地位低,与“贵”相对。《玉篇·貝部》:“賤,卑下也,不贵也。”《论语·里仁》:“贫与賤,是人之所恶也。”汉曹操《举贤勿拘品行令》:“昔伊挚﹑傅说,出于賤人。”(伊挚﹑傅说:人名)又用为谦辞,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老臣賤息舒祺,最少,不肖。”(賤息:指自己的儿子)汉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又迫賤事,相见日浅。”宋王安石《感事》:“賤子昔在野,心哀此黔首。”(賤子:指自己。)又引申指轻视,与“贵”相对。《正字通·貝部》:“賤,轻也。”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厉伯以奸闻,而穆公賤之。”汉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賤金玉。”在宋元以来的一些小说戏曲刻本中,“戔”旁多简作“”(见《宋元以来俗字谱》32页“剗”﹑73页“淺”﹑82页“盞”﹑88页“箋”﹑114页“賤”﹑124页“錢”﹑134页“餞”﹑153页“殘”等字)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貝”简化为“贝”,“戔”简化为“戋”;“賤”类推简化为“贱”。(冀小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