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楚系简帛》522页《说文》131页
形声字。从貝,𡨄(sāi)声。𡨄,甲骨文作(《甲文编》321页),从廾﹑从﹑从宀(字形1),像两手捧物实于宀中,是堵塞之“塞”的初文。春秋金文作(《金文编》313页,𡫳公孙𪺞父匜),从㠭;小篆(字形2)作,隶定为𡫳,隶变作𡫟﹑𡨄。《说文·㠭部》:“𡫳,窒也。”《玉篇·㠭部》:“𡫟,窒也。今作塞。”“塞”引申指报神之祭。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冬塞祷祠。”颜师古注:“塞谓报其所祈也。”清徐灏《说文段注笺·貝部》:“塞,实也。……盖有所祈祷,许以牲礼为报,自实其言,故谓之塞也。”“賽”始见于战国文字,是在“𡨄”字上加注“貝”旁,为表示报神之祭的专用字(或省廾,所实之物或变从玉)。《说文》:“賽,报也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:“秦襄王病,百姓为之祷。病愈,杀牛賽祷。”《包山楚简》214简:“至秋三月,賽祷卲王戠牛,馈之。”引申指了结,完毕。宋赵长卿《清平乐》:“何日利名俱賽,为予笑下愁城。”元马致远《新水令·题西湖》:“自賽了儿婚女嫁,却归来林下。”此外,“塞”还引申指古代一种博戏 “簺”(音sài。《说文·竹部》:“簺,行棊相塞谓之簺。”),受其影响,“賽”亦引申出比赛﹑竞赛之义。《魏书·任城王澄传》:“特令澄为七言连韵,与高祖往复赌賽。”又引申指胜过,比得上。《水浒全传》第六十八回:“头上金盔耀日光,身穿铠甲賽冰霜。”新中国成立后,“貝”简化为“贝”,“賽”类推简化为“赛”。(冀小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