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甲骨文字典》1421页《金文编》873页《甲金篆》923页《说文》278页
象形字。像把多束丝拧到一起的形象。其绳子之结作
,其下所连接的束丝或简化作
,如字形2。“
”字形与“叀”形近,故字形4﹑5均讹为从叀从丝。《说文》小篆更讹为从軎从丝。汉代异体把“軎”下之“口”易为“心”,如字形7。后世楷书的写法是把“軎”下之“口”放在底部,“軎”上之“車”和它左右的“糸”归到字的上部,形成上下结构。“車”简化作“车”,“糸”简化作“纟”,故“轡”简化作“辔”。“辔”字已见于甲骨文,用作地名或方国名。其本义是驾驭牲口的缰绳。《说文》:“辔,马辔也。”《诗·邶风·简兮》:“有力如虎,执辔如组。”引申作动词,牵。(林志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