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甲文编》23页《金文编》168页《汉印徵》卷3,13页《篆隶表》185页《睡甲》39页《说文》60页《甲文编》24页
会意字。“農”今简化字为“农”。与是“農”字甲骨文的两个异体,分别像手持“辰”这种工具除去草和除去林木的形状,它们是“农”与“耨”的初文,与《说文》小篆“蓐”字无关。上古时代,杂草丛生,林木遍布,耕种的第一步就是开荒除草。“农”与“耨”古音也相近,后来才分化为两个字。西周金文“農”字省去下面的“手”,在上部的“艸”或“茻”中间增加了义符“田”,开垦种田的意思更为显豁。第三形的“艸”写得有点像双手,后来就讹变成秦汉“農”字中的“𦥑”旁了。秦﹑汉“農”字所从的“囟”实际上是“田”形的伪讹,《说文》误以为是声旁。“囟”与“農”声韵之不合,徐锴早已看出来了。其实从“田”的“農”字汉代古隶中还是能见到的。“農”字几经讹变,到了《说文》小篆那里就成了“从䢅,囟声”的形声字了。《说文》“農”字的籀文和古文都远有所自,从西周金文﹑两个异体到籀文和古文的演变过程非常清楚。甲骨文中有与《说文》“農”字古文结构相同的“辳”字,旧释为“农”,但都读为“晨暮”的“晨”,也就是《说文》的“䢅”字。有可能甲骨文的“辳”有“䢅”﹑“农”两个读音。因为西周金文中的“農”字大部分不从“又”,把金文中的“辳”﹑“𨑋”等都解释为省“又”,似乎太牵强。《说文》说“農”从“䢅”或许是有所依据的。总之,“農”﹑“耨”﹑“辳”﹑“䢅”等字间的关系比较复杂,尚需深入研究。(李守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