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甲文编》201页《古文典》915页《说文》92页《金文续编》92页《金石典》197页《秦金石刻辞》上·5上两诏权《银雀山》155页《甲金篆》279页
会意字。甲骨文本从刀,从木,会以刀截割木材之义。在周代,制字左旁演变为与“未”同。秦汉时期,“制”沿着两个方向演变:一是左旁写作与“朱”同,为今文字所本;二是把“未”旁断为三截,最下一截写作与“巾”同,上边两截后世或又被连在了一起。制字指以刀断木。《说文》:“制,裁也。”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是故贤主之用人也,尤巧工之制木也。”高诱注“制”为“裁”,与《说文》同。断木为“制”,断木之外的东西亦可称“制”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诏祝于室,坐尸于堂。”郑玄注:“主人亲制其肝。”而孔颖达《正义》训“制”为“割”。制由此义可引申为制造义。《字汇·刀部》:“制,造也。”子禾子釜:“而车人制之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可使制梃,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。”由制造义又可引申为制定﹑形制﹑法度义。泰山刻石“作制明法”即用法度义。由法度义引申,古代帝王的命令以及法定的古代长度亦可称为“制”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士死制。”郑玄注:“制,谓君教令所使为之。”《仪礼·既夕礼》:“赠用制币玄纁束。”郑玄注:“丈八尺曰制。”由裁断义可引申为禁止﹑抑制。《礼记》中记载古代丧服有四种形制,后世遂专以守父母之丧为制。另外,春秋时郑国有一地名制,故城在今河南荥阳县氾水镇。(章秀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