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甲文编》392页《甲文编》52页《金文编》669页《说文》197页
会意字。从二豸。甲骨文中,其喙部或正写,或反写,而像足的部分或两画(即侧视形中的两条腿),或一画。还有一种加口为装饰偏旁,写作
或
。其中的口字,到西周金文中又变为日旁。但这种附加装饰偏旁的字形不见于春秋以后的文字材料,而从二豸的字形则一直保留到楷书字形中。该字构形本义不得而知,但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,它应该跟豸(㣇)的古音相同或十分相近。㣈字在甲骨文除用作人名﹑地名外,还可以指祭祀,即陈列牲体以祭祀。这种用法在传世文献中也有保留,或借“肆”字表示。《说文》:“㣈,㣇属。,古文㣈。《虞书》曰:‘㣈类于上帝。’”《书·尧典》:“肆类于上帝。”《周礼·地官司·大司徒》:“祀五帝,奉牛牲,羞其肆。”郑玄注:“郑司农云:……肆,陈骨体也。”金文中㣈字可借来表示勤劳的意义。天亡簋:“不显王乍(作)眚(笙),不(丕)㣈(肆)王乍(作)𫷵(镛)。”这个意义传世文献中也借“肆”来表示。《文选·张衡〈东京赋〉》:“瞻仰二祖,厥庸孔肆。”薛综注:“肆,勤也。”(孟蓬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