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甲文编》251页《金文编》383页《战文编》344页《说文》111页《马王堆》218页
象形字。像麦子长有麦穗芒朿之形。《说文》:“來,周所受瑞麥來麰也。一來二縫,象其芒朿之形。天所來也,故为行來之來。《诗》曰:‘诒我来麰(按《诗·周颂·思文》作:“貽我來牟”)。’”來的本义指小麦。商代文字较为象形,当时已经出现为了突出指麦穗,在字上端加一横的字形。这一写法为西周﹑春秋战国文字所承袭,但象形意味逐渐减弱。西周至战国來字都有繁复写法,即字从辵或从止。來指小麦,此义又作麳,《广雅·释草》:“大麥,麰也;小麥,麳也。”商代甲骨文还保留此字本义,如《铁》177.3:“辛亥卜贞:或刈來。”“刈來”即收获小麦。來字更习见的用法是指返回,商代甲骨文常见“𫭠(往)來亡
”(《合集》28466),往是前往,來是返回。来又有出义。商代金文艅尊有“隹王來正人方”。來还有表示下一个的意思,如甲骨文“來歲”(《合集》9659),意即来年。战国商鞅方升:“十八年,齐遣卿夫(大夫)衆來聘。”来是前来之意。“往”“来”二字的区别已经湮没不见。(刘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