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ǐng帮纽、阳部;帮纽、梗韵、兵永切。
《甲文编》547页《金文编》962页《类编》3页《古文典》710页《篆隶表》1050~1051页《说文》308页
象形字。所像之物不明。“丙”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,作“”,西周金文曾有一种中间填满的写法,颇为古拙,但并未进入主流。春秋时期出现另一种异体,在中间人字形的两侧添加饰笔作“”,至战国时期楚系文字或作“”,是最为繁复的写法,为后世所不取。但秦代文字在继承西周金文的基础上,或作“”,或作“”。汉代隶书分别延续了这两种构形,楷书则选择了整体性更强的前者。《说文》:“丙承乙,象人肩。”《尔雅·释鱼》:“鱼尾谓之丙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鱼尾鳍与燕尾同状,如篆书丙字。”无论说像人肩或是像鱼尾,都缺乏有力的证据。由于“丙”字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三位之名,此后假借义成为其常用义而本义则湮没不闻。由“天干第三位”又引申为序数第三的代称,且由于古人将干支与五行相配,“丙”属火,故又成为“火”的代称。《淮南子·天文》:“其日丙丁。”高诱注:“丙丁,皆火也。”由“火”再引申出“光明”的意思,后作“炳”。(王颖)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