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甲文编》257页《金文编》387页《战文编》351页《战文编》352页《郭店》92页《睡甲》82页《说文》114页《马王堆》222页《隶韵》83页
会意字。像人在树(木)上,本义当如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所说:“自上而加曰乘。”“加其上曰椉,人乘车,是其一耑也。”乘字在商代文字中像人在
(已伐之木)上。西周文字为了突出人踩在树上之意,又在大字下端连两“止”(足),成为从
从木。战国文字讹变更甚,除秦文字从木外,大多已不从木,而改从几;且多将原标在“大”下端的两“止”,与“大”的像人两臂处直接相连。楚文字有从車者,即《集韵》的𨌤字,是为“乘”的分化字,字义不变。汉代文字沿袭秦代字形,而向便于书写方向发展。乘是人爬到树上,故有升义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亟其乘屋”,毛传:“乘,升也。”金文言“乘舟”,如“庚率二百乘舟入𨟭(筥)從(河)。”(《集成》15.9733)《诗·邶风·二子乘舟》亦有“二子乘舟”之句。作为量词,西周至春秋的乘乃指四匹马拉的一辆车。由此“乘”既可以指车,亦可指马,或并指车马。指车的如西周的禹鼎:“𢑩武公迺遣禹率公戎車百乘。”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:“元戎十乘。”指马的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陈文子有马十乘”,十乘即四十匹马。指连车带马的如师同鼎:“寽车马五乘。”(刘桓) 12章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