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甲文编》541页《金文编》950页《楚系简帛》1051页《说文》308页《篆隶表》1046页
象形字。像人手臂弯节之形,当即“肘”的本字。“九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,有左向和右向两种写法,后者由于不符合汉人的书写习惯,到西汉时渐被淘汰。而前者历经各代,笔画逐渐平直,最终成为楷书“九”的样子。《说文》:“九,阳之变也。象其屈曲究尽之形。”丁山《数名古谊》:“九,本肘字,象臂节形。……臂节可屈可伸,故有纠屈意。”早在甲骨文中“九”就已经被假借作数词,九是数之大者,所以又引申为多数。《书·旅獒》: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”同时,由最大的数字代表至阳,“九”又指《易》中的阳爻。《易·乾》:“初九,潜龙勿用。”孔颖达疏:“以其阳爻,故称九。”“九”又用作时令名,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“九”。(王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