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文编》384页《大系图录》247页《战文编》346页《说文》112页《篆文编》268页《郭店》91页《睡甲》81页《马王堆》219页《隶韵》176页
象形字。夏字与《说文》字形相合的写法见于春秋时秦国文字,当源于西周籀文。《说文》:“夏,中国之人也。从夊﹑从頁﹑从臼。臼,两手;夊,两足也。”此字在西周文字中已发生形变,字从日旁,“頁”下端的“人”已变成加“女”形。春秋战国时又出现“𨂠”字写法,及讹变形。楚简作的写法,可能是楚地的一种特殊写法,也可能是表示夏季天气炎热有虫类活动的会意字。周秦文字传统写法一脉相承,成为汉代隶定的根据。夏义指夏朝或夏族,亦指华夏。如秦公钟:“𧈅事䜌(蛮)夏”(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》290页)。亦用夏为雅,上博简《䌶(缁)衣》中的“大”即“大雅”。夏用为地名如鄂君啓舟节:“逾(夏),内(入)邔。”学者疑此“夏”指《史记·越世家》的“夏路”。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“遵江夏以流亡”,“夏”指夏水。马王堆汉墓帛书《十六经》:“春夏为德”,“夏”指夏季。(刘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