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合集》34189《金文编》483﹑484页《汉语字形表》270页《古玺》175页《说文》142页《睡甲》107页《银雀山》247页《篆隶表》465页《汉印徵》卷7,7页
形声字。甲骨文作“
”,字形同“卜”字,实为“外”字省形。金文作“
”,从卜,月声。“月”亦为疑纽﹑月部字,与“外”同音,故可用为声符。后演变为从卜,从夕。甲骨文:“外有咎,在兹,内有不若。”(《京》3488)毛公鼎:“出入尃命于外。”(《集成》5.2841)《说文》:“外,远也。卜尚平旦,今夕卜于事,外矣。”“,古文外。”本义就是与“内”相对。毛公鼎:“命汝乂我邦﹑我家内外。”(《集成》5.2841)后由空间的远引申为时间的远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五帝之外,无传人。”杨倞注:“外,谓已前。”也用于指称亲属关系的远近尊卑。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儒有内称不辟亲,外举不辟怨。”从血缘关系来说,由于女方亲属相对男方较为疏远,故往往称女方亲属为“外”。如“外戚”﹑“外姑”等。由亲属关系的远近又引申为疏远﹑遗弃之义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人主则外贤而偏举。”杨倞注:“外贤,疏贤也。”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参日而后能外天下。”郭象注:“外,犹遗也。”此外,也引申为威仪﹑言行等外在的仪容。《易·文言》:“君子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。”(王志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