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:

 

汉字
字源

shī书纽、质部;书纽、质韵、式质切。

书纽、质部;余纽、质韵、弋质切。

《战文编》794页《汉语字形表》460页《四声韵》74页《说文》254页《篆隶表》870页《隶辨》672页

形声字。从手,乙声。“失”字战国时的字形与小篆很相似。秦代以小篆为正统,但在秦简中的字体与汉隶极为相像,为后世汉隶所本。在汉隶中,“失”一般作󰴠,上横左侧有一短撇。只有比较特殊,《隶辨》对该字解释说:“即失字。《说文》本作𢩥,从手从乙。(按《说文》作‘从手,乙声’,与此说不合)变隶偏旁手省作扌,碑作者,从偏旁扌也。”可见,隶变以后,“失”字从手的特征已不明显,后世辞书一般将它归入“大”部。本义是遗失﹑丧失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”《易·比》:“王用三驱,失前禽。”引申为遗漏﹑过错,没有控制住﹑把握住等。又引申为名词过失﹑错误。《汉书·路温舒传》:“臣闻秦有十失,其一尚存,治狱吏是也。”以上义项读shī。古书中,“失”有时同“”,奔逃的意思。《集韵·质韵》:“失,放也。郑司农曰:‘放失六畜。’”又有佚乐的意思。“失”有时又同“”,放荡的意思。《汉书·游侠传·原涉》:“不幸壹为盗贼所污,遂行淫失,知其非礼,然不能自还。”颜师古注:“失,读曰泆。”“失”有时又同“”,超过的意思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夫天地之气,不失其序;若过其序,民乱之也。”以上义项读。按:失﹑佚﹑泆﹑轶,上古音相近(失,书纽﹑质部﹑入声;佚﹑泆﹑轶均为余(喻四)纽﹑质部﹑入声),意义相承﹑相近,具有同源关系。(方东杰)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5/9 4:19: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