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áo群纽、宵部;群纽、宵韵、巨娇切。
jiāo见纽、宵部;见纽、宵韵、居妖切。
《古陶徵》133页《篆隶表》391页《说文》124页
形声字。从木,喬声。“喬”,春秋文字作(《金文编》700页,喬君钲),从止﹑从高;或作(同前,郘钟),“止”讹为“”。战国文字作(《古文典》294页,侯马盟书),从又(由“”变来)﹑从高;或作(字形1所从),从又﹑从高省。秦汉文字承袭战国文字,多从又﹑从高省(字形2﹑3﹑5﹑6所从);或作(字形4所从),则从又﹑从高不省;《说文》小篆作,从(夭,由“”字中“”形变来)﹑从高省,为后世文字所本。1.音qiáo。本义是桥梁。《说文》:“橋,水梁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水梁者,水中之梁也。”《玉篇·木部》:“橋,梁也。”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(昭襄王十五年)初作河橋。”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居顷之,襄子当出,豫让伏所当过橋下。襄子至橋而马惊。”引申指器物上的横梁。《正字通·木部》:“橋,凡器有横梁者,工人皆呼曰橋。”宋王安石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几回抛鞚抱鞍橋,往往惊堕马蹄下。”又指古代行山路时的一种代步工具,后作“轎”(今读为jiào)。《史记·河渠书》:“(禹)陆行载车,水行载舟,泥行蹈毳,山行即橋。”裴骃集解引徐广曰:“橋,近遥反。”《汉书·严助传》:“舆轎而隃(逾)领(岭)。”颜师古注:“服虔曰:‘轎音橋梁,谓隘道舆车也。’臣瓒曰:‘今竹舆车也,江表作竹舆以行是也。’”(《集韵·宵韵》:“轎,竹舆。”)清赵翼《陔余丛考·官府乘轿》:“轎本起于南俗,山行非舟车可通,故有此器。《史记·河渠书》引《夏书》曰:‘禹山行即橋。’橋即轎也。”(参见上“欙”字条)2.音jiāo,桔槔,井上汲水的工具。《集韵·宵韵》:“橋,桔槔也。”汉刘向《说苑·反质》:“卫有五丈夫,俱负缶而入井,灌韭终日一区。邓析过,下车,为教之曰:‘为机,重其后,轻其前,命曰橋。终日灌韭,百区不倦。’”在清代以来的一些小说戏曲刻本中,“喬”字及“喬”旁已简作“乔”(见《宋元以来俗字谱》38页“喬”﹑43页“嬌”﹑58页“橋”﹑119页“轎”等字)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喬”简化为“乔”,“橋”类推简化为“桥”。(冀小军)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