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写本《说文·木部》残卷
形声字。从木,厥声。字亦作“橛”。本义指木橛子,短木桩。《说文》:“橜,弋也。”“弋”,后作“杙”。《广雅·释宫》:“橛,杙也。”王念孙疏证:“凡木形之直而短者谓之橛。”唐慧琳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六十一“钉橛”条云:“以橛钉于地也。”同卷“打杙”条云:“在墙曰杙,在地曰橛。”《北史·酷吏传·王文同》:“因令剡木为大橛,埋之于庭,出尺余,四面各埋小橛。”引申指门限,古代竖立于门中以作限隔的短木。《尔雅·释宫》:“橛谓之𫔶。”郭璞注:“门阃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橛是竖木设于门中,其旁曰枨,其中曰𫔶。……所以门必设枨与𫔶者,以为尊卑出入中间及两旁之节制。”《说文》:“橜,一曰门梱也。”又“梱,门橜也。”徐锴系传:“谓门两旁挟门短限,今人亦谓门限。”朱骏声通训定声:“横界于门下者为阈,亦曰切,直竖于门中者为梱。”段玉裁注:“门梱﹑门橜﹑𫔶,一物三名也,谓当门中设木也。”又指树木或禾稼的残根。《诗·小雅·大田》郑玄笺:“至孟春,土长冒橛,陈根可拔而事之。”又指马口中所衔的横木。《韩非子·奸劫弑臣》:“无捶策之威﹑衔橛之备,虽造父不能以服马。”又指一小段。宋黄庭坚《跋白兆语后》:“伏惟烂木一橛,佛与众生不别。”新中国成立后,“橜”作为异体字并入了“橛”字。(冀小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