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甲骨文字典》1430页《金文编》876页《金文编》878页《中山》20页《郭店》182页《说文》285页《睡甲》199页《马王堆》542页《甲金篆》933页
象形字。像蛇之形。甲骨文蛇形有单画双钩之别。单画者作形,为“虫”(“虺”本字)之初文(参见“虫”﹑“虺”字条);双钩者即形,为“它”(“蛇”本字)之初文。“它”字经历代不断发展,线条逐渐平直化,像蛇头的部分逐渐演变成“宀”形,像蛇身和蛇尾的部分逐渐演变成“匕”形。由于“它”在古籍中常被借用,秦汉时期又产生了一个后起本字,即在“它”的基础上增加“虫”旁,形成“蛇”字。“蛇”字异体写作“虵”,那是因为“它”有所讹变,与“也”混同了。“佗”又作“他”﹑“沱”又作“池”等例子也属同类现象。“它”的本义是蛇,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蛇”。《说文》:“它,虫也……上古艸居患它,故相问无它乎……蛇,它或从虫。”徐铉注:“今俗作食遮切。”食遮切即音shé。宋罗泌《路史·疏仡纪·高阳》:“四它卫之。”罗苹注作“四蛇卫之”。“它”在古籍中常被借为代词。《诗·小雅·鹤鸣》:“它山之石,可以为错。”这类假借义成了它的常用义,其本义后来就以“蛇”字来表示。(林志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