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说文》179页
形声字。《说文》:“歔,欷也。从欠,虚声。一曰出气也。”桂馥义证:“《一切经音义》五﹑《字林》:欷歔,涕泣皃(貌)也。《苍颉篇》:泣余声也,亦悲也。《离骚》:‘曾歔欷余鬰邑兮’,东方朔《七谏》:‘泣歔欷而霑衿’。一曰出气也者,通作嘘,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‘仰天而嘘’,《释文》云:吐气为嘘。”《老子》第二十九章:“故物或行或随,或歔或吹。”这是文献中最早见到的歔字,《老子》成书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交。但汉代帛书本《老子》甲乙本歔字皆以其他字写之,不是歔字。传本《老子》中歔的词义明显是“出气也”,即“吐气为嘘”之嘘。总之,歔字的本义为因悲泣气咽而抽泣,与嘘本当为同字异体,歔欷二字常连用,为联绵词,用法与二字分开后单独使用时相同。(周宝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