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说文》179页
形声字。《说文》:“歟,安气也。从欠,與声。”段玉裁注:“如𧾚为安行,𩦡为马行疾而徐,音同义相近也。今用为语末之辞,亦取安舒之意。通作與(与),《论语》:‘与与如也。’”作为句末语气词的歟,典籍不常见,多用與。歟字形体最早见于《说文》小篆,但战国信阳楚简有𫬁字,正用为句末语气词,当为歟字的异体字。春秋战国文献虽多用與为歟,但西周全文不见與字,西周文献也未见用與为歟者。《诗·周颂·潜》:“猗与漆沮,潜有多鱼。”《商颂·那》:“猗与那与,置我鞉鼓。”清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:“犹言猗兮漆沮,猗兮那兮也。《晋语》‘猗兮违兮’是其例。”《诗》的语气词“与”与语句末语气词“与”或“欤”用法不同,况且原本《诗》或许“与”作“兮”。歟字当产生于战国秦汉时代。(周宝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