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文编》917页《战文编》913页《说文》297页
形声字。《说文》:“鎛,镈鳞也,钟上横木上金华也。一曰田器。从金,尃声。”春秋战国青铜器铭文中的“镈”字,是表示大型乐器名称。马承源主编《中国青铜器》(287页):“大型单个打击乐器,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,是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,与编钟﹑编磬相和使用的乐器。”“镈的形制与纽钟相同,但形体特大,而非一般纽钟。经籍作𬮁。《说文》:‘𬮁,大钟,淳于之属,所以应钟磬也。’《仪礼·大射礼》:‘其南𬮁’。郑玄注:‘𬮁如钟而大,奏乐,以鼓𬮁为节。’镈如大钟,用以指挥乐队的节奏性乐器。”“传世青铜器自铭为镈者仅镈一器,铭云:‘𬩣仲之子作子仲姜宝镈。’其形如深腔之平口纽钟,特大,高65.8厘米,重65.2公斤。纽为食兽蟠曲的飞龙构成。春秋中期器。”“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整架编钟下层大钟,正中有一楚王酓章为曾侯所铸之大钟,一般也认为是镈,其形亦如深腔之平口纽钟,纽上饰透雕蟠龙纹,高92.5厘米,重134.8公斤。战国早期器。”从春秋战国青铜器铭文“镈”字指大型乐器看,用为钟镈之镈当为镈字本义,《说文》及典籍写作𬮁。用为锄类农具及镈鳞之义,是借用。(周宝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