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甲文编》447页《金文编》742页《古文典》1330页《说文》239页《隶辨》185页
象形字。像两岸中间有流水。“川”字甲骨文两边为岸,中间为流水;金文把中间水形变为,小篆从之。《说文》:“川,贯穿通流水也。《虞书》曰:‘濬巛距川’,言深巛之水会为川也。”本义为河流。《书·禹贡》:“奠高山大川。”孔传:“大川,四渎。”孔颖达疏:“川之大者,莫大于渎。四渎谓江﹑河﹑淮﹑济也。”“川”字在甲骨文中业已出现,但其义则不详。似与“水”之用法同。《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》1.482:“丙子贞,不川?其川?”《殷墟书契前编》2.4.3:“丙戌卜,贞……不水?”都指涨水。从河流义引申为河流的源头,又转指山间或高原间平坦的陆地,因其地势低,在山原间,像河水在堤岸间一样。《新五代史·周德威传》:“平川广野,骑兵之所长也。”(冯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