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文编》310页《郭店》81页《战文编》300页《说文》99页《睡甲》69页《马王堆》191页《甲金篆》298页
形声字。从工,𠂇(zuǒ)声。𠂇,初文作,像人左手(参见“𠂇”字条)。因为“𠂇”字多义,自西周早期已开始增加义符以求区别。从“𠂇”字中区别出来的“左”字在西周早期本不从“工”,而是从“口”,或从“言”。西周中期之后,主流写法改从“工”。但在战国楚系文字中,占优势地位的写法是承袭西周早期从“口”的形式;或从“”,是从“工”的变异。战国秦系文字承西周中期以来从“工”的形式,为小篆和汉隶所继承。西汉初期马王堆汉墓中文字已经有把声符“”中表示手指形的弧笔写成直横的形式,但直到东汉才最终定型,全字写作“左”。《说文》按会意字作解:“左,手相左(佐)助也。从𠂇﹑工。”“左”本义是佐助﹑辅佐,是“佐”的古字。西周虢季子白盘:“王赐乘马,是用左王。”(王赏赐四匹马,就用它辅佐王)先秦又用“左”字书写其古字“𠂇”的意义,并最终取代了“𠂇”字,因此“左”早已有左手义。《诗·王风·君子阳阳》:“君子陶陶,左执翿(dào),右招我由敖。”由左手义引申出左方﹑左边的事物﹑向左方﹑偏颇等义。按古代礼俗习惯,很多场合以右边为尊贵位置,因此,“左”引申为卑下,再引申为贬谪﹑降等级,“左迁”即降职。现代常用“左”表示进步﹑革命或激进的政治思想倾向,这是受近代欧洲政治文化的影响才出现的。(金国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