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íng並纽、耕部;並纽、庚韵、符兵切。
《金文编》326页《甲金篆》308页《说文》101页《战文编》307页《睡甲》71页《甲金篆》309页《马王堆》196页《银雀山》176页
字形结构不明。今见“平”字最早的字形在春秋时期,其基本形式近于西周中晚期“乎”字写作“”的形式,“”字形二斜画分置于“(于)”形中竖上部两侧。战国中晚期的“平”字增繁形式较多,也许是为了与“乎”字区分开,有的在顶横上加了短横或圆点(这也可能只是饰笔);有的在中竖下部两侧各增一笔画(也有单在一侧增一笔画的),既有垂画,也有斜画;有的既在顶横上加短横或圆点,又在中竖下部旁侧加笔画,而且还有在这种“”形顶部再叠加一“”形的。秦刻石篆书“平”字未增繁,只是中竖上部脱离顶横,缩短至刚刚露出下部横线,因此,不再有中分“”形斜画之势,中竖下部先右转,再左回,《说文》小篆承此把中竖顶端再收缩,不再穿透下部横画。秦简隶法承春秋及战国初期未繁化形式,把中竖拉直,为汉隶和楷书所本。现代楷书把“”形斜画变为倒“”形的左长点和右短撇。本义大概是平坦,不倾斜(《说文》本义为语平舒)。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:“原隰(xí)既平,泉流既清。”引申为平静﹑齐一﹑均等﹑端正和公正,由平坦义还引申为平原﹑平地,又引申为汉语声调中没有高低起伏的平声;由平静义引申为平定﹑平息﹑太平;由平定﹑平息义又引申为媾和﹑治理,如说“治国平天下”;由齐一和均等义引申为平常和普通,如“平民”;由端正﹑公正义引申为衡量的标准,后来衡器之一的天平就因此义而得名。(金国泰)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