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:

 

汉字
字源

来纽、歌部;来纽、支韵、吕支切。

来纽、歌部;来纽、霁韵、郎计切。

来纽、歌部;来纽、纸韵、力纸切。

《甲文编》543页《篆隶表》239~240页《古文典》871页《说文》76页《汉印徵》卷4,7页《隶辨》39页

会意兼形声字。殷商甲骨文作从󶚱(离,chī﹑从隹,󶚱亦声。表意偏旁隹为禽鸟之象,表示離的本义与禽鸟有关。形旁兼声旁󶚱(离)为长柄捕猎工具之象,表示離的本义与猎捕有关且表音,離与离并舌头音﹑歌部。離的源头﹑声首是󶚱(离),见于甲骨文(古󶚱与𠦒同字,后分化为二,二字歌元对转),其与构件隹结合而为離字。当然也不排除古初以离为離,后乃为造今字。《易》離卦,古亦作“离”;战国赵器“离石”即“離石”;马王堆帛书《周易》017“句(姤)之離角”作“离”,即其证。離字初见于甲骨文,作上隹下󶚱。隹的繁简﹑隹头的左向右向都不固定,下󶚱也是有繁有简(简者作,繁者作。后来构件󶚱在战国时代渐次讹变作,故战国離字的构件离就被《说文》分析作从屮󳉜﹑从禽头󲺯﹑从禸róu󳳫,这属于理据重构,其实是猎具的讹变。《说文》采纳了战国離字结构,隶变时,形旁隹的变化不很大,离󶚱旁变化较大。屮或繁化作艸,或讹变作廿,或与禽头结合作“又”;禽头或讹作;或与禽头讹作,等等。隶变后楷书作離,简化字作离(取原字声旁或初文﹑声首)。自魏晋迄隋唐,碑刻中尚作“𩀌”﹑“”﹑“”﹑“”﹑“蜼”﹑“”﹑“”﹑“”﹑“”等,并俗体。本义为捕获﹑擒获。《殷契摭佚续编》125:“辛巳卜,在粪,今日王逐𧰽,離?允離七𧰽。”《说文》所训本义离黄﹑仓庚,实为假借义,常用义是离别﹑离析﹑离间﹑离违﹑离判等,亦用作卦﹑琴﹑乐名等。以上读。离支,即“荔枝”,读。离跂,用力攘臂貌,读。离瞀,山名,见《山海经》,读。通“篱”,藩篱。云梦秦简《秦律十八种》:“兴徒以斩(堑)垣离散及补缮之。”通“”,猛兽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如豺如离。”通“”,遭受。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:“《离骚》者,犹罹忧也。”通“蓠”,香草,江蓠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扈江离与辟芷兮。”通“”,依附。《诗·小雅·渐渐之石》:“月离于毕。”通“”,罗网。银雀山汉简《孙膑兵法·地葆》:“五地之杀曰天井﹑天宛﹑天离﹑天隙﹑天柖。”通“摛”,布展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善属书离辞。”(张标)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4 20:54: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