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文编》64页《说文》32页《睡甲》14页《银雀山》43页《甲金篆》80页
形声字。从口,禾声。《说文》:“和,相应也。”本义指声音相应和﹑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。《易·中孚》:“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”《后汉书·黄琼传》:“阳春之曲,和者必寡。”由声相应义引申出附和﹑响应义,由附和引申出答应﹑允许义,亦引申指和诗,即以诗歌酬答或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。以上诸义读为hè。和还有和谐﹑平和﹑温和﹑和睦﹑调和﹑汇合等义,读hé。战国铜器𫲨𧊒壶“驭右和同”,义指和谐交融。作掺和﹑混杂讲读huò。表示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,读作huó。用为麻将用语,牌已符合规定的要求而赢了叫“和”,读为hú。“和”常与“龢”通用,二字本义各有所指,“和”指声音相应和,“龢”指音乐和谐,后二者在词义引申脉络上有交叉,至于无别。今则龢并入和(人名除外,如董同龢)。其结构或左口右禾,或左禾右口,秦汉以后结构逐渐统一,作左禾右口之“和”。(陈英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