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Images/ziyuan/pu/20141153sd1p.png)
《古文典》854页“歌”字偏旁《战文编》599页“謌(歌)”字偏旁《战文编》306页《睡甲》139页“歌”字偏旁《说文》101页《隶辨》209页“歌”字偏旁
繁化字。初文是形声字“可”,繁化叠加一“可”,分化异用。“哥”从二可的结构从古至今没有改变,只是笔势有变。战国时偶见二可上各有一小横作饰笔者。本义是歌咏。《说文》:“哥,声也。从二可。古文以为謌(歌)字。”睡虎地秦简《日书甲》40:“不可饮食哥(歌)乐。”同书《日书乙》132用“歌”字:“大行远行若饮食歌乐。”歌咏义在今见春秋战国时代古文字材料中亦写作“訶(诃)”﹑“謌(𬤐)”,先秦典籍及秦后主要用“歌”字,也有用“謌”者,汉代(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)及汉后也偶用“哥”字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召公卒,而民人思召公之政,怀棠树不敢伐,哥咏之,作《甘棠》之诗。”“哥”从唐代起主要用来称呼亲族中同辈男子比自己年龄大的人,与“兄”同义,多用于口语。唐代还曾经称父为“哥”,但用例不多。元明时期用“哥”作语气词,相当于“啊”。(金国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