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éng並纽、阳部;並纽、庚韵、薄庚切。
páng並纽、阳部;並纽、唐韵、蒲光切。
bāng帮纽、阳部;帮纽、唐韵、逋旁切。
《甲文编》219~220页《金文编》328页《战文编》309页《楚系简帛》389页《说文》102页《汉印徵》卷5,6页《马王堆》197页《甲金篆》311页
会意字。从壴,从彡。壴,是名词“鼓”的象形初文;彡,表示飞扬散布的鼓声。“彭”字在商代已多有应用,当时标志鼓声的短画有“”“”“”“”等多种形式,而且可居于“壴”左,也可居于“壴”右。入周以后,一般作“彡”形,而且几乎都位居右侧,偶见写成两画的。“壴(鼓)”形变化参见“壴”字。至战国时代,习见把“彡”粘连到“壴”下竖笔上(如)的形式,由此导致秦汉篆书或把“彡”置于“壴”形延长的底线上,西汉及东汉隶书多从这种写法。后世楷书又本《说文》小篆,“壴”下底线回缩,“壴”与“彡”左右分立。《说文》:“彭,鼓声也。”本义是鼓声,象声词,读péng。但殷商卜辞和周金文都用以写人名和地名,早期典籍借“逢”字写鼓声义,《诗·大雅·灵台》:“鼍(tuó)鼓逢逢。”(鼍皮大鼓彭彭地响)用鼓声义比喻强壮有力的马蹄声﹑人的脚步声,并引申为人马强壮有力的行进状态,这一意义也读páng。《诗·小雅·北山》:“四牡彭彭。”(驾车的四匹大公马彭彭有力地行进)引申为盛多,读bāng。(金国泰)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