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说文》221页《甲金篆》743页
形声字。从心,夗声。早期文字上为“夕”的变体,与下右合成“夗”声;小篆结构略有变化,成上“夗”﹑下“心”;隶楷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,写作“怨”。本义为怨恨﹑仇恨,读作yuàn。《说文》:“怨,恚也。”按,“怨”“恨”与“恚”“恨”一样,也存在同源关系,但二者的层次不太一样:“恚”“恨”可能有方﹑通之别,而“怨”“恨”则均属通语,只不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(“怨”较浅轻,“恨”较深重)。这可从扩展对比中获得解释:从“怨”声的字常有屈﹑曲之义(如“宛”“婉”),而从“艮”声的字常有深﹑透之义(如“根”“狠”),显然前轻后重。《易·系辞下》:“益(卦名)以兴利,困(卦名)以寡怨。”《荀子·正论》:“汤武者,民之父母也;桀纣者,民之怨贼也。”由怨恨引申为埋怨﹑责怪﹑不满,也可引申为哀怨﹑悲哀,也用作名词,指仇怨﹑仇人。又读作yùn,通“蕴”,义为蕴藏﹑蓄积,如“怨利”﹑“怨财”等。(郭小武 叶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