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甲金篆》739页《说文》220页
形声字。从心,余声。本义为喜悦,读作yù。按照上古音形义分析,“悆”“悦”“愉”及“怿”“怡”等是一组同源字。有趣的是,它们的声母还经历了近似于平行的音变。请看同声符字呈现的轨迹(仅简单示例):“途﹑脱﹑偷﹑铎﹑台”显为舌头音,而“悆﹑悦﹑愉﹑怿﹑怡”则均为“喻”纽四等字(上古“喻四归定”,原本也是舌头音)。这种现象自然是古音学研究的宝贵材料。《说文》:“悆,喜也。”《玉篇·心部》:“悆,悦也。”三国魏嵇康《琴赋》:“若和平者听之,则怡养悦悆。”引申为安乐﹑舒适。又读作shū,用同“纾”,义为缓解﹑消除,《新唐书·罗艺传》:“济阴女子李,自言通鬼道,能悆疾,四方惑之,诏取致京师。”(郭小武 叶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