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金文编》385页《汉语字形表》209页《战文编》246页《战文编》126页
字形讹混。“疋”读为yǎ,通“雅”。这一音义的来源与“疋”字本义﹑引申义的音义都没有关系,而是源自与“夏”字的省体混讹。它的形﹑音﹑义关系用六书理论是解释不了的。西周文字中“人”旁在字形下部,常常加上“止”形,“止”形上移又变成了“女”形。春秋﹑战国文字的“夏”字作“𨂠”﹑“
”,就是把金文中“頁”下的“止”位移至“口”或“曰”旁的下面,进一步简化讹变,省去“頁”旁,就成了楚简(字形4)或三体石经(字形5)中的形体。这两个形体与战国文字中的“疋”字相近,两者混同起来,“疋”字就有了“夏”的读音。“夏”与“雅”通假之例习见,不烦举例。《说文》所谓的“古文以为《诗·大疋》字”,就是说的这种情况。总之“疋”读“雅”,是与“夏”的古文省体混讹之后,进一步假借为“雅”的,其形体来源是“夏”字的古文省体。(李守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