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说文》34页《甲金篆》84页
形声字。从口,責声。《说文》训“大呼也”。《荀子·正名》:“愚者之言,芴(同忽,忽然义)而粗,啧然而不类,誻誻(tà,语多貌)然而沸。”“啧然”指大声纷争的样子。汉蔡邕《短人赋》:“啧啧怒语,与人相拒。”亦用“大呼”义。或用来表赞叹声,如啧啧称赞。字或借为“赜”,指事物的幽深﹑细微处。或借为“𧧒”,即讽刺义。“啧”从责声,责从朿声,“赜”﹑“啧”﹑“𧧒”均因声同或声近而相假。关于“責”旁的字形演变情况,参见“責”字条。“啧”是由“貝”的简化字“贝”类推简化而成的。(陈英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