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说文》223页《甲金篆》748页
形声字。从心,戚声。也写作“慼”。按,此字的上古音韵地位归入“觉”部,颇值得怀疑。音韵学家大致是由其原始声符“尗”推定的,但它与“戚”的中古声﹑韵地位显有出入。据古文字字形,“戚”中所从似不为“尗”,故宜存疑。“慽”本义为忧伤﹑悲愁。《说文》:“慽,忧也。”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“有三年之丧,而无一日之慼。”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《诗》曰:‘自诒(通‘贻’,给)伊慼。’其子臧之谓矣。”杜预注:“慼,忧也。”《汉书·王商传》:“父薨,商嗣为侯,推财以分异母诸弟,身无所受,居丧哀慼。”又通“戚”,指亲戚。小篆为左“心”﹑右“戚”;汉简帛文字则为上下结构,上“戚”(所从之“尗”出现苟简﹑讹连)﹑下“心”;楷书由小篆演变而来的作“慽”,由汉帛汉隶演变而来的作“慼”。现代汉字整理时,“慽”和“慼”均作为“戚”的异体字被淘汰。(郭小武 叶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