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玺》90页《说文》86页
形声字。肉未烂尽的尸骨谓之“骴”。《说文》:“骴,鸟兽残骨曰骴。骴,可恶也。从骨,此声。《明堂·月令》曰:‘掩骼薶骴。’骴或从肉。”其实“骴”不限指鸟兽残骨。《周礼·秋官·蜡氏》:“蜡氏掌除骴。”郑玄注:“故书骴作脊。郑司农云:脊读为渍,谓死人骨也。《月令》曰‘掩骼埋胔’,骨之尚有肉者也,及禽兽之骨皆是。”许氏云“骴或从肉”字即上引郑注“胔”字,为“骴”之异体。古文字“骨”﹑“肉”充当义符例可通用,如“體”又作“𦡊”。《月令》“掩骼埋胔”,《说文》引作“掩骼薶骴”。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胔,亦作骴。”是“骴”与“胔”同。(严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