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:

 

汉字
字源

guǐ见纽、幽部;见纽、旨韵、居洧切。

xiāng晓纽、阳韵、许良切。

邦纽、缉韵、彼及切。又彼侧切。

《甲文编》233页《金文编》352页《甲金篆》327页“既”字偏旁《金文编》353页“即”字偏旁《说文》106页

象形字。像谷物盛于簋中之形,是“𣪕”和“簋”的象形初文(参见“”字条)。“皀”字早见于殷商卜辞,初文主体像有圈足的簋,尖顶像满盈高出的谷物,由尖顶也可以同象形的“豆”字相区别。殷商后期,书写求简,原平底圈足形变作向下的窄弧形,经西周,至春秋渐变作,战国多变作,小篆变作斜下双歧的󲼡(匕)形,所以《说文》说“匕所以扱chā之”,经隶变,楷书作匕。字形上部自春秋以下渐变轨迹是:————󳯫——白。因此,楷书整体变作“皀”(7画)。在“即”“卿”等楷字中的“皀”,旧字形多与独体的“皀”相同,而现代规范字形写作“(5画)。本义是簋,古代重要礼器之一。西周姬簋:“姬乍(作)宝尊皀。”金文普遍用加形的“𣪘”字,而典籍用“簋”字。今读guǐ《说文》:“皀,谷之馨香也,象嘉谷在裹中之形。”此说不甚确,但古人常在皀(簋)中盛放谷物以行祭祀﹑宴飨,可见《说文》所言与古义相关。但《说文》又曰:“或说皀,一粒也。又读若香。”这都与“皀”本义本音不合。如据《说文》“读若香”及《广韵》许良切,则“皀”今又读xiāng;如据《唐韵》皮及切,《广韵》彼侧切,则“皀”今又读。但《唐韵》《广韵》所记都不是“皀”字本读,而是后人“移花接木”。典籍未见“皀”字用例,而只在“即”“既”“鄉”“卿”“食”等字中作构字成分。(金国泰)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11/11 4:27: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