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甲文编》243页《金文编》370页《金文编》371页《战文编》336页《金文编》372页《睡甲》79页《篆文编》259页《说文》110页《马王堆》214页《隶韵》89页
会意字。像矢射向射侯之形。《说文》:“矦,春飨所射矦也。从人,从厂,象张布,矢在其下。”“,古文矦。”《说文》说矦字“从人”是不对的。商代至西周的文字,还较为象形。春秋文字开始朝符号方向发展,但变化不大。战国文字厂有似形者,矢有似大形者。战国时期秦国文字厂作形,成为后来秦篆和汉隶变化的依据。此后,大约在汉代侯字开始分化成侯﹑候两字。在商代和西周时“侯”字用法主要有四:一﹑指殷代外服诸侯的一种,如西周大盂鼎:“隹殷邊𥎦田𩁹(與)殷正百辟”(《集成》5.2837),“侯”﹑“田”皆为外服诸侯。二﹑通指方国或封国的诸侯,如西周保卣:“乙卯,王令保及殷东国五𥎦,𢓊兄(貺)六品。”三﹑用为时候之候,《乙》4055:“王于黍(𥎦字倒书)受黍年,十三月。”(问商王在收黍的时候黍获得丰收,殷历十三月)《广雅·释言》:“侯,候也。”四﹑用为地名,西周铜器铭文有“上侯”(《集成》5.2735)。战国文字用侯为后,《包山楚简》54记载祭祀对象有“侯土”,即“后土”。(刘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