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声韵》65页《四声韵》25页《说文》255页《隶辨》214页《篆隶表》873页
形声字。从手,麻声。“摩”字在战国时,形体多样,构成一组异体字。首先是构字部件手﹑麻位置不固定;有的是上下结构;有的是左右结构。有一个字形多了一个(古文玉),似乎与研摩玉石有关。另外“手”部形体有的与小篆相近,为小篆所本;有的中间两弯比较平直,为后世汉隶“摩”字所本。汉隶的形体也稍有分歧,主要差异仍在手字,有的形体为“”,前承战国古文;有的形体为“手”,前承小篆,并为楷书所本。本义是摩擦,研磨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。”唐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:“瑶池气郁律,御林相摩戛(jiá,撞击)。”引申为抽象意义,指互相研讨使达到完美,完善。摩擦又能引申为抚摩﹑按摩等。摩擦就要接近事物,因而引申为接触﹑蹭着。这些意义读mó,又读mā,主要用于“摩娑”一词中。该词也写作“摩沙”﹑“摩莎”﹑“摩挱”﹑“摩挲”,指用手轻按上下移动。《乐府诗集·横吹曲辞五·瑯琊王歌》:“一日三摩娑,剧于十五女。”(方东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