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:

 

汉字
字源

dūn端纽、文部;端纽、魂韵、都昆切。

dùn端纽、文部;端纽、慁韵、都困切。

duī端纽、微部;端纽、灰韵、都回切。

duì端纽、微部;端纽、队韵、都内切。

tuán定纽、元部;定纽、桓韵、度官切。

《类编》190﹑406﹑79页《金文编》79页《篆隶表》217页《说文》68页《汉印徵》卷3,21页

形声字。从攴,𦎫chún声。形旁攴为手持械器治事﹑击打状,表示敦的本义与击打有关。声旁𦎫为从亯从羊(会以羊祭享意)羊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,在敦字中表声,敦与𦎫并为文部。古初即假𦎫为敦,表攻伐﹑挞伐义。《合集》39878:“贞:鬼方弗其𦎫?”又39854:“允其𦎫。”禹鼎:“𦎧伐噩。”后加形旁攴(突出治﹑伐义)而成分化字敦。敦字最早见于战国古文字,初时声旁𦎫的亯与羊两个构件各自独立,后渐结合为一,作等形,隶变时又组合为等形,楷书作敦,是笔意﹑笔势变化的结合。本义是挞伐(禹鼎例)。引申指治理。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敦商之旅。”以上读duī。《说文》本义为恼怒,盖引申义(或假借义)《荀子·议兵》:“百姓莫不敦怒。”又引申指督促﹑劝勉﹑厚道等。陈纯釜:“敦(督造)者曰󶑾纯。”以上读dūn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伯昏瞀人北面而立,敦杖蹙之乎颐。”古注训敦为竖。以上读dùn。古代用以盛黍稷的半圆形铜器。《礼记·明堂位》:“有虞氏之两敦。”郑玄注谓“黍稷器”。齐侯敦假“𦎫”为之。以上读duì。丛聚貌,读tuán。通“”,驻扎﹑屯防;聚集﹑屯聚。云梦秦简之“敦表律”即戍边律,《秦律杂抄》中出现的“敦长”即屯长,队长,取意于聚。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善者》:“敦三军,利诎信(申)。”屯亦读“敦”,见郭店楚简《老子》甲本。通“”,厚。马王堆闯入汉墓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:“以敦酒半斗者(煮)(沸)。”(张标)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10 3:50: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