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áng並纽、阳部;並纽、阳韵、步光切。
《甲文编》4﹑5页《金文编》7页《四版校补》126页“滂”字所从《古文典》717页《说文》7页《篆隶表》5页
形声字。始见于甲骨文,作“”﹑“”,从凡(“”乃凡字,“”为凡字省写)﹑方声。西周金文作“”,承袭甲骨文,但在“方”之上部加一横画,为饰笔。或作“”,凡旁与方旁共用一横画,即凡旁下移与方旁重合。春秋文字作“”,“”讹为“”。战国文字承袭西周文字和春秋文字,但于凡之右上加一短横为饰笔,作“”。《说文》篆文作“”,乃讹变形体。汉代早期文字承袭春秋战国文字,形体变化不大。汉代晚期亦承袭汉代早期的写法,虽有变化,但有迹可寻。旁字之造字本义现已不明,甲骨文中皆用为方国名﹑人名或地名。《小屯南地甲骨》918:“贞,王令旁方𠦪。”“旁方”即方国名。西周金文旁或假借为方,者减钟:“闻于四旁(方)。”《说文》:“旁,溥也。”《广雅·释诂一》:“旁,大也。”大概都是后起之字义。(白于蓝)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