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í並纽、质部;並纽、至韵、毗至切。
《战文编》225页《汉语字形表》137页《篆隶表》234页《说文》74页《汉印徵》卷4,4页
形声字。《说文》“从自﹑畀(bì)”,实为从自﹑畀声。形旁自为鼻之象形字,表示鼻的本义与自有关。鼻与畀并质部。古初以自为鼻,后乃为造今字。战国古文字中声旁畀有三种字形:一种与象形之接近者,作或;一种距离略远些,作﹑;一种距离更大,作。《说文》主要依据前两种结构厘定作(许慎的会意结构及畀字从丌﹑甶声的分析是理据重构)。隶变后楷书作鼻,是小篆的笔势变化。构件丌或作大,没取得主流地位。魏晋及隋唐碑刻中或作﹑﹑,并俗体。本义即呼吸与嗅觉器官。《易·噬嗑》:“噬肤灭鼻,无咎。”引申指器物上隆起如鼻部分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玉人》:“驵琮七寸,鼻寸有半寸。”此指玉纽。又引申指起始﹑开端。《汉书·扬雄传》:“有周氏之婵嫣兮,或鼻祖于汾隅。”战国玺印文字多用作人名。(张标)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