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ǔ疑纽、侯部;疑纽、遇韵、牛具切。
《金文编》654页《汉语字形表》164页《楚系简帛》727页《说文》189页《睡甲》146页《汉印徵》卷9,6页
象形字。其最初形体当作,大概是像某种虫形,则是后加的饰笔。这与“萬”字由(《甲文编》544页)到(《金文编》955页)的演变情况大致相同。《说文》以为此字像猕猴形,是不可信的。在出土文献中往往假借此字为“遇”﹑“愚”“隅”等义。赵孟壶:“禺(遇)邗王于黄池。”(邗王,吴王)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》甲本:“我禺(愚)人之心也,蠢蠢呵。”又帛书《老子》乙本:“大方无禺(隅)。”传世文献中借此字来表示“猕猴”义(无本字)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(招摇之山)有兽焉,其状如禺而白耳,伏行人走,其名曰狌狌,食之善走。”(孟蓬生)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