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类编》276页《说文》144页《篆隶表》474页
形声字。战国文字从米,重声,至小篆改从“米”为从“禾”。《古玺汇编》2578有人名“𥻝”。《说文》:“種,先穜后孰也。从禾,重声。”此义经典通作“重”﹑“穜”等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十月纳禾稼,黍稷重穋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先種后熟曰重。又作種,音同。《说文》云:禾边作重是重穋之字,禾边作童是穜蓺之字。今人乱之已久。”引申为种子的“種”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诞降嘉種。”又引申出“原因”﹑“种因”等义。又引申为后代﹑种类﹑种族的“種”。《汉书·郊祀志下》:“家人尚不欲绝種祀。”今用为种植之“種”,实际上是“穜”的通假字。也通假为“腫(肿)”﹑“鐘(钟)”﹑“丛”等。今简化为“种”。(王志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