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甲金篆》287~288页《说文》96页《睡甲》67页《马王堆》183页
形声字。从竹,付声。汉隶“符”字所从之“竹”或讹为“”,而与草名或姓字之“苻”字同形。“符”为古代朝廷封爵﹑置官﹑命使或调兵遣将用的凭证。《说文》:“符,信也。汉制以竹,长六寸,分而相合。”《玉篇·竹部》:“符,符节也。分为两边,各持其一,合之为信。”新郪虎符之“符”即兵符。《周礼·地官·掌节》:“门关用符节。”郑玄注:“符节者,如今宫中诸官诏符也。”引申之,不但官家所给,凡取信之作凭证者皆谓之“符”。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:“乃与夫人刻玉符,约以为适(嫡)嗣。”此“玉符”便是私下相约的凭证。两符相合斯为信,引申之,凡事物相合者,称为符合﹑符验﹑相符等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“同符三皇”之“符”乃符合之义。古人迷信,认为上天示人以征兆,吉凶与人事符合,故“符”有征兆之意,谓之“符兆”或“符瑞”等。《汉书·刘辅传》:“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。”假称神意以预示未来的神秘文书称为符谶。符是一种有明显标识的物品,故凡有标志性的事物称之为“符号”。(严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