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:

 

汉字
字源 1

见纽、鱼部;见纽、姥韵、公户切。

《甲文编》218~219页《金文编》328页“彭”字偏旁《金文编》329页“鼓”字偏旁《金文编》328页《类编》333页“嘉”字偏旁《战文编》309页“尌”字偏旁《战文编》309页《郭店》84页《说文》102页

象形字。初文像上插羽饰,下有脚座的圆鼓形。“壴”字产生于商代,它在甲骨文中像羽饰的部分有繁简不同的几种形式,像鼓面正视形的圆圈(或刻画成方框)中,有的加了短画或小圆圈。在西周年间,鼓上的羽饰形已渐脱离鼓体,成为上下两分的“󳃥”形。春秋战国时代,各地区变化较多,上部有“”等多种形式,下部脚座内或填饰横作“”形。或在底下增“口”为饰,虽与“喜”字同形而实是“壴”字,如楚系文字“鼓”“𧯿(鼙)之“壴”下皆有增“口”形者。秦系文字一直承继西周,至小篆作“󳃥”,隶变(今仅见于偏旁)作“壴”。本义是鼓,名词。《说文》:“陈乐立而上见也。”在殷商卜辞与周金文中与以击鼓为本义的动词“鼓”字通用,此名动二词本出一源。《合集》34475:“庚寅贞:其壴(鼓)(肜,róng?”(庚寅日卜,贞问:要击鼓举行肜祭吗?)由击鼓义引申为敲击义,春秋王孙钟:“枼(世)万孙子,永保壴之。”(万代子孙,永远爱护敲击这铜钟)此义在同时期沇儿钟铭中用“鼓”字。秦后只用“鼓”字而不再用“壴”字,“壴”只见于历代字书,但已失落本义及相应的读音。(金国泰)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,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,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4 18:56:18